解读古砚艺术
砚,作为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文字交流的频繁,砚从文房一宝,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从艺术又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砚文化的发展历史有一条主线贯穿。它在不同的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使用群众,又给砚的艺术注入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内容。从汉代的圆形三足砚,到隋唐时期的箕形风字有足砚;从宋代简洁的抄手砚,到明清时期的多种款式的雕花砚,无论从砚式上,还是雕刻制作工艺水平等都反映出中国历代砚文化的繁荣进步和制砚艺人的聪明才智。
一、古砚的艺术美
古砚的艺术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的造型美,二是它的雕刻工艺美。曾经有制砚名家、收藏家说过:“一方砚是否有欣赏的价值,能不能成为艺术珍品,先不看它的石质、大小、花纹,而是看它的艺术造型。”的确,砚的形状是这方砚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形美”是最关键的,我们制砚人每时每刻都应该重视。而古砚的美,是把实用性和观赏性融为一体,达到“双重”艺术效果的目的。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使用过一方“端溪石渠”砚,据清《钦定西清砚谱》记载:“砚高三寸九分,宽四寸三分,周环以渠,深二分许。左右侧缀兽面二,各衔铜环一。”褚遂良对此砚十分珍爱,在砚底镌“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注天潢,永年宝之斯为良”之句,这方砚不大,但造型圆润浑厚,雕刻精细,融实用性和欣赏性于一体,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南宋爱国民族英雄岳飞有一方“玄黄百宝”砚,此砚是端砚,圆形而椭,砚面为素池,造型古朴简洁。传说岳飞爱砚如命,随身携带,同眠共枕,他在砚背自镌:“持坚,守白、不磷、不缁”之铭。刀法苍秀豪放,入骨三分。岳飞遇害百年后,宋末爱国诗人谢枋得买到这块砚,如获至宝,即在砚侧题:“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迹,与名字相若,此盖忠武故物也。枋得记”后将此砚转赠爱国将领文天祥。文天祥又于砚侧刻记:“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存。”以明其志。
据史料记载,岳飞自小家贫,伺母致孝,20岁从军,屡败金兵,战功卓著,他一生从不为富贵所淫、威武所屈,寥寥八字的短小铭文,既吟咏端砚的特色造型和风格,也表达出岳飞自己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玄黄百宝”砚经岳飞、谢枋得、文天祥使用传赠达百年之久,又经元、明、清六百多年流传,为世人所珍,它的艺术价值可想而知了。
当然,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书法家、画家,诗人都珍藏着自己心爱的具有代表当时历史文化和艺术风格的砚,如: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风字”砚,宋代诗人苏轼的“蓬莱”砚,文天祥的“玉带生”砚,还有明代画家文征明的“绿玉”砚,清代砚癖黄任的“井田”砚等,这些砚造型不仅古雅浑朴,装饰纹样千变万化,而雕刻刀法挺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情感,寄托于砚,用心倾注,用刀镌刻,尽情地表达他们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内心的情感世界。让后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审美观去享受和体现古砚的艺术美感。
二、艺术创新是砚文化的完美体现
古砚艺术是在特定的时期体现着不同时期的艺术之美。在今天的砚雕创作中,我们不能一味追求“传承”而不去“创新”,但“创新”是一个很好听很好说的名词,也是一件很难成功的事情。从时尚的角度看,所谓“创新”就是跟原来的表现手法不一样,或者跟别人的东西不一样就是“新”,在设计中,人们常常会把“传承”与“创新”两个不同的概念理解为相互矛盾和相互对立,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枯燥乏味。
笔者认为,“传承”与“创新”二者并不矛盾,关键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去把握运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笔者近期创作完成了两方仿制不同时代的砚。一方是以商周青铜鼎为蓝本的长方形“四足兽面纹”砚(见图一) 砚面设计为门字形,四边走水池,池线刻“万”字纹,砚头雕双夔龙纹样,在砚四侧雕兽面纹,花纹底部用勾连雷纹衬底,四足落地并雕刻兽头,生猛威武,砚身古朴,纹样庄重典雅,表现出一种尊贵威严之感。
另一方是仿秦代青铜器皿而创作的“龙霸天下”砚,分砚底和砚盖两部分。砚盖面部雕蛟龙及祥云纹,砚侧雕四株如意连枝香草纹,砚堂面作四边走水,整方砚浑厚圆润。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把握古砚艺术的最大特点,特别注重花纹的对称和题材整体的连贯统一,使作品精致、简练,给人一种神秘的、忽隐忽现的艺术美感。
进入二十一世纪,端砚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雕刻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端砚收藏、艺术欣赏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热衷于研究传统工艺,且审美、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制砚行家们要担当起“艺术创新”这一历史性任务。
如何让古老的砚雕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给人一种清新而美妙的艺术享受?
首先在设计上,必须跳出传统创作思维老路,站在审美的至高点,用超凡脱俗的想象,理想而清晰的创作思维,不断尝试和添加新的内容,既要继承传统砚文化精髓,又要反映出现代社会人文生活和精神风貌,用新鲜的题材,精湛的工艺制作,来增强端砚作品的艺术观赏性和趣味性。
“封侯图”砚就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创作而成的(见图三), 它的砚型设计随和自然。笔者采用浅雕及浮雕的手法综合运用,将五颗天然石眼巧喻天上星辰,天空祥云飘逸,大地古松参天,山峦叠嶂、溪水潺潺、猴王神气活现,攀枝远眺,期盼美好的未来……此砚创意独特,层次分明,雕刻手法简练娴熟,给人一种清新和惬意的遐想空间,一幅人与大自然安详和谐的画面。此砚完成后,深受专业人士的好评。在今年1月肇庆市砚都文化艺术创作院成立暨肇庆市第一届名砚名画展上亮相,得到行家好评;在今年3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大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国家级),荣获金奖,西江日报曾作报道。
古砚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的每一个造型,每一套工序,每一组雕刻纹样,都代表着一个时期砚的历史演变和深层次的砚文化内涵。“传承”古砚艺术,不是按原样复制,艺术“创新”也不是随意乱作。我们传承古砚艺术的目的不是去刻意表现它的某一件作品,而是要深入仔细的研究作品,通过品鉴观察砚的造型和雕刻纹样,认真探讨作者的刀法、创作意境和作品主题,去了解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个人的艺术风格,把它的艺术美感融入到现代艺术中去。只有这样,古砚艺术才能得到传承与弘扬,创作的作品才有新意和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