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利端砚  >> 新利动态  >> 端砚情缘 ——访中国制砚艺术大师柳新祥
端砚情缘 ——访中国制砚艺术大师柳新祥
浏览数:12138

     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时说:“江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可见,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与人相通的,端砚更是如此。肇庆——中国砚都,是端砚的故乡,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砚为耕,终身为伴,代代相传,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砚雕艺术执着的追求,使这古老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与传播。而令人感叹的是,在砚乡还有这样一位特殊的人也与端砚结下天缘,痴心相知相守三十年它潜心研究,精雕细琢,激活了端砚的灵性,使端砚艺术大放异彩。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我们与《向肇庆出发》,栏目摄制组,来到了山明水秀、风景如画的  肇庆,拜访了中国制砚艺术大师——柳新祥。
    初次见柳新祥,你会觉得他全无大师之感。但在他那谦和亲近、儒雅睿智的外表下,却蓄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精深的艺术修养。走进中国端砚展览馆柳新祥他装修得古典雅致的大师工作室明亮橱柜内放置着他多年来精心打造的一方方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令人匪夷所思的砚雕佳作,你会不肃然起敬,叹为观止。你会大彻大悟,感慨万千:原来大师不在外表,不在派头,不在言辞;而在内涵,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古往今来,几乎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个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酸甜苦辣,五味杂陈,而柳新祥也不例外。

 一、学艺谋生   改变仕途
    柳新祥生长在苏北农村,父母是憨厚、朴实、善良的农民。兄妹五个他排老三,一家七口人住三间旧房,靠一亩三分地耕种,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从小懂事的他看在眼里,想记在心里:一家人像这样下去怎能生活?十七岁的他高中毕业后,与父母商量后决定跟本村的木雕师傅柳德甫学木雕手艺,希望将来能过上好日子,改变命运。学徒是辛苦的,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七点收工,每天的跟着师傅主要工作是雕刻木制家具,如花床、八仙桌、梳妆台、衣柜、龙凤椅等。雕刻题材大都是以传统喜庆长寿的题材为主,如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这些丰富而广泛的题材及雕刻技艺,也为柳新祥以后的独立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一个身材瘦小的初学者来说,师傅的训驳,艰苦的工作及锋利的刻刀划在柳新祥的左手掌上鲜血直流,是常有的事。但他坚信不管怎样艰苦,只要跟师傅用心学好手艺,赚到钱就能改变家庭贫穷,才能有钱来孝敬年迈的父母。三年的学徒期很快结束了,由于他悟性高,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又不怕苦,能忍屈受辱,他的手艺很快与众不同,在同行中脱颖而出。二十岁的他在当地城乡已是较有名气的木雕师傅了,方圆几十里,家喻户晓。师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小子聪明,将来一定会超越我!”一位资历很深的木雕大师慧眼识珠,通过细心观察,逢人就夸:“新祥这小伙子,以后定能成大器!”
谁也没想到,木雕大师的一番话真的验证了柳新祥的聪明才智,从而改变了他的艺术人生轨迹。
一九七八年初春,听朋友介绍说,北京一家国有单位到扬州招收一批木雕师傅去设计制作仿明清宫廷古典家具。柳新祥他获悉此事后报名应试,设计、绘图、雕刻、打磨安装他以极熟练的操作让几位监考老师赞叹不已,名列第一名。第二天一早,二十岁的柳新祥,一一个从来未见过大世面的农村孩子,坐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旅途......。
北京,祖国的首都,世界级的大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繁忙的交通,喧闹的人群,喧染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五湖四海的游客,游闲于天安门广场和北京的大街小巷;晚上,宽阔的大道两旁路灯通明,宛如巨龙般遨游向边际延伸 ;五彩缤纷的霓虹灯闪烁不停,令这座刚刚改革开放的都市充满着勃勃生机和希望。柳新祥他伫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一种幸福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京城深厚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氛围加之名师云集,以不同的形式浸染着柳新祥,这时,他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单位为单位作贡献,为在农村的父母争光,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木雕手艺。一年来柳新祥的工作做得很出色,令单位领导高兴不已。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柳新祥高超的雕刻技艺被上级一位领导看中后,选入故宫博物院文物部门专业从事中国历代古砚的研究、维修和仿制工作,这项工作对柳新祥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知道木雕与石雕虽然在技法上题材上,有相同之处,但在操作时毕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石与木是两种不同的材质。
在工作室,研究、修复、仿制历代中国名砚、古砚、宫廷砚等国家级文物是柳新祥最基本的工作,也是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也许是上帝给了他这么好的机遇,他无不为此感到自豪!他废寝忘食,拼命工作,学习、钻研和全面掌握宫廷砚雕艺术和各种砚雕风格特征,他在工作中见到了仿制了许多宫廷中的各种名家名砚藏品,特别是明清历代帝王将相所使用珍藏的端砚,更是令他终身难忘!至今他自豪地说:“那个时代我能见到这么多的国宝级端砚真是三生有幸!”那几年他几乎陶醉在国家级的古砚海里。
修复古端砚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也是他工作中最大的挑战!例如,有的古端砚经过千百年的风化和磨损或已经残缺直接影响到古砚艺术价值,而现在又到那里弄到端砚石来修补呢?要知道修复古砚不仅要懂得修复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技巧,而且要先了解各款砚台不同时期的风格和特征,以及各种砚石的石性、石质、石品、花纹等特点的差别。在工作中,由于柳新祥能吃苦耐劳、虚心、刻苦钻研,很快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小有成就。在领导眼中他成了单位当之无愧的“宝贝”。
柳新祥说起那几年修复古砚的经历更是津津乐道。其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至今令他难忘:七十年代末的某一天深夜,屋外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屋内柳新祥把设计好的图纸卷起准备回家时,突然一阵紧促的拍门声响个不停,他拉开门一看,单位领导蒋伯文先生带着几位古砚鉴定专家,把一方康熙帝赐给皇十七子果亲王用的旧端石“孔雀砚”放在柳新祥的设计台上,要求他在二十四小时内修复完成。说此砚在第二天要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历代端砚珍品展览;让全世界华人及国外朋友了解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柳新祥他看看墙上的挂钟时间已指向午夜十二点,时间太紧迫了。他仔细地观察着古砚。此砚呈椭圆形,长约35公分,宽25公分,厚4.5公分,重约10公斤。造型古朴浑厚。砚面雕孔雀回首,展双翅,孔雀身体作砚堂尾呈开屏状,孔雀头部有断裂痕,雕刻花纹磨损、模糊。砚背有康熙御铭、印玺、并镌有皇十七子果亲王题铭,字迹斑剥。当时,柳新祥犹豫了,心想这样的砚根本不能修理。说实话,柳新祥修复一般性的古端砚,从技术上来说,已不是问题。而宫廷御砚,可以说是故宫博物院经过千筛万选的传世珍品,是“国宝”,一旦修复失败,后果可想而知……。柳新祥心里如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忧虑重重。不停地在屋内踱步。蒋伯文先生看出了柳新祥的顾虑语重心长地说:“小柳,此砚是国家一级文物,弥足珍贵!你要尽一切力量把它修好,它不仅仅是一方端砚那么简单,它所表达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啊。是中华民族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体现。”他拍拍柳新祥的肩膀鼓励说:“你做事从来没有失败过,我们相信你,你一定行!”
领导及专家的信任和支持,给柳新祥鼓足了信心和勇气,于是柳新祥脱下棉衣紧张地工作起来。经过一个昼夜的辛勤劳作,《孔雀砚》终于修复完毕交到专家们的手上,他娴熟的技法,让在场的老领导和专家们拍案叫绝,佩服得五服投地。此时,柳新祥却累得一下子瘫倒在椅子上。
随后,苏轼的端石《蓬莱砚》、唐寅的《云蝠砚》、费丹旭的《墨海砚》,纪晓岚、刘墉、郑板桥等历代名人用砚和康熙、雍正、乾隆咸丰等清代帝王用砚藏砚都在柳新祥的手上修复过。在五年多的时间里,他帮助故宫博物院及北京多家文物单位修复过历代名砚、古砚不下千方。
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单位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信任和赞誉,工资连升两级,职务从一个普通的雕刻技工,晋升到单位工艺科科长。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二、京城取经 寻根探源   
一九八三年新年刚过,几位不速之客的到来,使柳新祥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拐点。来者是肇庆一家很有名气的端砚厂老板和政府部门的领导,据说他们是通过长时间了解,看中了柳新祥的砚雕手艺和修复古砚技术并作着肇庆市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工资、待遇、住宿都按照政府有关规定从优更比北京高出三倍以上。这次是专程从广东来北京聘请他的。
据史书记载:端砚,产自肇庆,(古称端州)列“四大名砚”之首。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肇庆在何方?斧柯山的砚坑在哪里?端砚的发源地白石村在哪里?清代诗人全谢山有“黄岗十里皆石户,女郎亦参追琢勋的雕砚场景又是怎样的呢?”他这几天只想通过古砚的铭文和史书了解到这次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去看看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亲眼目睹一下;看看沉睡在斧柯山下千余年的老坑石岩洞。作为一个整天与端砚打交道的人,柳新祥觉得这次的机会太重要了。于是他凭着自己对端砚特有的感悟、挚爱和自己的一股牛气,第二天,就瞒着刚结婚的妻子向单位领导请假一个月,只身带了六十元钱,掂着一个包,坐上了南下的火车,来肇庆看看。
漆黑的夜,呼啸的列车在轨道上奔驰,发出“咔咔咔”的轰鸣声,长长的嘶鸣声后,列车穿过桥梁、山沟、隧道,继续向前飞奔。颠簸的车厢里挤满了乘客,随着车厢动荡的惯性,一个个早已进入梦乡。柳新祥卧倦在卫生间旁的一个角落,惺忪双眼沉思着;这次我单枪匹马到肇庆后能否发挥自己的特长?白石村是端砚的故乡,来这里也许能学到更多的砚雕技术,丰富自己的见识,如果不能立足肇庆,又该怎么办呢?所有这些,对一个二十出头,生在农村已适应北京生活节奏,且在本单位小有成就的柳新祥来说,他的心里都是个未知数。或者说,来肇庆是一次冒险的旅行。
刚到肇庆,人生地疏,语言不通,生活不适。大都市与岭南小砚村不可比喻。但富有包容性的岭南文化和端州独特而精湛的砚雕艺术却让柳新祥心里得到宽慰感到惊讶。他在白石村走门串户观察了几天,对砚工们的设计创作,赞叹不已。难怪唐代诗人李贺写下了“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千古绝句,真是名不虚传!在这里使柳新祥明白:自己的砚雕艺术之根在肇庆,想要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还要不断的学习修炼。他思考着,他真的有了想在此伸展枝叶,开花结果的想法!
柳新祥很快参加了工作,主要任务在单位承接仿古砚任务。工作还算顺利,但与同事交流时却是”鸡对鸭讲“带来了很多不便。为了克服各种困难,柳新祥在埋头苦干、潜心研究之余,自觉融入社会,广交朋友,和当地青年、端砚老艺人打成一片,向他们学习“白话”,交流制砚心得,切磋雕刻技艺,取长补短,融汇多元砚文化艺术。来充实自己,他决心要在肇庆大干一场!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当柳新祥在单位做得火热的时候,北京的一封加急电报飞到他苏北老家,电文说北京单位与日本精华堂株式会社有一批仿古端砚业务正在签约,希望柳新祥尽快回单位安排生产。一连几天,一封封电报没有回音,可让单位领导着急了,一行人直接追到苏北他的家里。他们的到来令柳新祥全家人大吃一惊。单位领导向他父亲说明来意,不断劝说他的父母:小到私人情感,大到单位利益,再到加工资提职务以及重点培养等等一系列丰厚待遇和条件都摆在他父母的面前。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人,听完他们的劝告后,就和盘托出了儿子已去广东肇庆了,这下子几个领导脑海一片空白,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认为柳新祥这样的人才被挖到肇庆是单位的一大损失,根本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向父亲施加压力当面打电话给柳新祥,否则要与老人一同去肇庆找柳新祥回北京这回父亲无计可施,只是坐在斑凳上不停地抽烟屋内一片沉寂时间一分一秒地。直到天色暮黑,几位领导见硬招不行,又来软招向其父母承诺只要柳新祥在五天之内到单位报到,其工资待遇,工作职务,住房及妻女户口问题单位都给解决。否则去广东找人。就这样,第二天一早,家乡的一封封加急电报不断地飞来肇庆。家里的至爱亲朋都希望柳新祥好好考虑,早日回原来单位上班,回到繁华的京城。妻子在电话中更是苦苦哀求他回单位,这时的柳新祥心力憔悴,不知如何是好。
应该说,单位开出这样的条件的确不错,要知道在七八十年代,做一个北京市民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啊!而且单位又是那么的好,自己的前途无量。但柳新祥又想:肇庆是端砚的产地,是根,是源,白石村制砚高手众多,留在砚乡可以学到更好的砚雕技艺,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砚雕技艺特长。比如,岭南砚雕流派与北方砚雕风格各有千秋,可以把两者巧妙融合到一起,属于自己的新的作品风格。是回是留、是利是弊两条路如何选择?他在屋内踌躇,躺在床上,急得流下了热泪。
    经过两天激烈的思想斗争,柳新祥决定用他的一生前途“赌一把”在砚乡干出一份事业!于是用电话通知了在家的父亲。对于这样的决定,让年迈的父亲根本气得说不出语条:“孩子......,父母在农村种了一辈子田地,现在单位对你这么好,你还是回单位吧!你不为自己想,也要为你的孩子将来想想啊,”妻子也在电话中哽咽着,似乎到了用离婚相威胁,要求丈夫回北京上班。但最终柳新祥还是“背叛”了父亲和妻子的意愿下了最后的一次赌注,义无反顾地留守在肇庆!因为他太爱端砚,太爱端州了。
回忆起初到端州这段日子,柳新祥感慨地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心里总是留恋着北京工作单位,但我更留恋肇庆,现在全国都说,岭南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务实和包容,我一来到端州就有这样的感觉。除了端砚厂领导对我非常信任,关心之外,在当地,无论是端砚师傅还是普通百姓对我都很热情,把我看成是一家人,使我放手、放胆创作并发挥专长,很快融入到端砚的创作境界和社会大家庭之中。”为了表示对端州的热爱,柳新祥将砚乡视为他的第二故乡。落户两年就把妻女从老家苏北迁到端州,从此真正成为肇庆人!他知道,只有扎根肇庆,才能真正了解端砚文化,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砚雕艺术精品!
                     三、艰苦创业  初见曙光
   柳新祥经过十多年的打拼,他的心中逐渐萌生了自己想开端砚厂的念头。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砚雕技艺特长,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1994年春天,柳新祥跟妻子商量,拿出十年打工的所有积蓄并向家乡亲戚朋友借了3万元,办起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有40平方米大的端砚厂,屋内,只有一堆普通砚石,三张台凳,夫妻二人和一个学徒工。虽说是开厂,谈何容易!开张不久,由于客源少,资金周转困难,经营很快就陷入困境。这对柳新祥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一个外地人,人生地疏,一无亲朋好友,二无财产抵押,靠打工赚钱,还要养家糊口,又到哪里去借钱?更没有本钱去买名坑砚石。这些困难都是他意料中的事。但他坚信自己的作品雕工精,有特色。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作品总会有人喜欢,他不屈服于现状另辟途径,走出去推销作品于是他背着几包端砚去北京、天津、上海、太原、西安等城市的古玩市场或走街串巷或摆地摊推销。南方人都说江浙的男人如女人性格温柔,娇声娇气、办事乖弱寡断,但从柳新祥的盛世看不到半点温柔的性格。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他在外地推销端砚,肚子饿了啃馒头吃咸菜从不去酒店。每次卖得的几千元钱又回来买石料,与妻子在家?料、设计、雕刻、打磨。每天起早摸黑,加班加点成了他平常不过的事。年复一年,风雨不改他累到了,看医生输液了事,他对事业的执着,从不后悔,从不退缩。有一次去上海需要车旅费柳新祥跟妻子商量将结婚送给妻子的唯一礼物,一条黄金手链卖了。当时夫妻二人抱在一起哭成一团......。回想起这件事,至今令柳新祥内疚不已对不起贤惠的妻子。就这样,他默默地在砚田艰苦地耕耘着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倾注于自己的端砚事业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柳新祥靠自己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质量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一位资深端砚收藏专家在研究柳新祥的砚雕作品后分析认为柳新祥的砚雕作品之所以得到收藏界及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主要是他多年来,在创作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古代砚雕艺术与现代砚雕工艺的互补关系,和“南派与北派”之间艺术风格的差异变化,及结合自身的创作特点,把在北京学到的宫廷砚雕艺术与“岭南砚雕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相互融洽,相互表现,使作品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的砚雕艺术风格。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工厂的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柳新祥的生意做得火红,建起了自己的厂房和工作室,固定资产投资达千余万元。他的事业成功了。
   时光似箭,柳新祥在肇庆已奋斗了三十年头了,如今他的儿子也继承父业加入砚雕行业,开厂办企业。柳新祥深有感触地说:“多年来,我对端砚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当初的选择。每当有新作品问世时,我的心头就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一天都离不开端砚。宋代大文豪苏轼曾有“我生无田食破砚”之说,而柳新祥对端砚用相知相守,如痴如醉之词,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梅花清香苦寒来”柳新祥对笔者说:“今天我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只是我迈出端砚人生的第一步,因为我深深知道端砚艺术之路漫长,还要继续去努力、探索追求、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四、 精雕细琢  佳品呈现
早有所闻,柳新祥的砚雕作品古朴、厚重、精细、典雅及具宫廷风格,而令人爱不释手。这几年我们也通过多种媒体网络了解到他的新作品问世。可以说在全国砚雕行业中久负盛名。那么,是靠什么让柳新祥在短短的十多年中闯出一片新天地呢?我们与摄制组同事在柳新祥的陪同下来到中国端砚展览馆,如数家珍似的,介绍着他创作的各种款式的端砚作品和作品特点。他的作品大到100多公分,小到5公分左右,件件都是精品、珍品。他认为,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端砚已从使用型向艺术欣赏型和投资型转化。一般性的砚雕作品,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随着端石资源的枯竭稀缺,更使得端砚弥足珍贵,一方端砚要想成为艺术精品,就必须提高端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创作精品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创作上下功夫了。
  作为端砚的设计者,柳新祥具有独到眼光和丰富的想象力。任何一块石头,哪怕是别人扔在垃圾堆里的砚石,不论大小,不论什么形状,到了他的手中,经过他的构思设计和雕琢,都会成为艺术精品。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会与众不同,别人没有的作品他有,别人有的作品,他也有,但风格决不相同。多年来柳新祥始终坚持这种观点,一件作品从构思到设计、选题、雕刻到问世,柳新祥不知要花多少心血,若思冥想,日夜琢磨,放到地上又拿手中,反复推敲,反复修改题材样稿,雕刻中采用何种技法,何种刀法,都要深思熟虑,线条粗细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这些都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素,柳新祥在创作时都做到了这一点。
   端砚之所以称雄“四大名砚”之首一千余年,除了端州人精湛的雕刻工艺外,砚石还具有神秘莫测的天然石品花纹,如鱼脑冻、蕉叶白、火捺、冰纹线、天青、青花、石眼等,这些极其珍贵的天然石品花纹是国内任何一种砚石所不具有的。而这些特点恰恰赋予创作者和欣赏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作者通常会把好石品以及各种石品的形态、大小为设计主题,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端石中的天然石眼,如果运用得好效果会更让人感到锦上添花。三十多年的制砚经验,让柳新祥对石中的眼最有判断力了,他认为,一方出自名坑的端砚,如果砚石上有一颗或几颗天然石眼,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它在创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为端砚增添无限的艺术魅力。例如《双龙腾飞砚》是柳新祥创作的一方得意之作,其砚为坑仔岩石料,外型设计古朴,淳厚。在砚面上设计砚堂为月,似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在砚堂上面雕双龙在空中遨游,徜徉在祥云之间。这方带眼的砚台而言,要想把它表现的更完美,就必须采用深雕的技法来表现。他:“主要从二个方面考虑,一是采用深雕和浅雕及浅浮雕的技法,雕出龙的霸气、并用祥云拱托和强化作品的立体效果。二是采用通雕和镂空雕的技法把砚石中的石眼通过各种手法全部“追”出来,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可谓一举两得。
说起追眼的经验,柳新祥向我们介绍说:“在创作中所谓“追眼”就是把石层中的石眼全部挖出来,让它的“眼”在砚台上发挥它的艺术作用,要“追眼”首先要会看眼,有经验的制砚师,会从石质的粗细,石眼的特征,石眼的走势以及石纹的结构来判断。根据“眼路”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砚石上有无石眼。”
 然而,石眼的形成和分布并非人们想象的如此简单,其结构非常特殊神秘奇特,柳新祥在创作中,为了把石眼在创作中设计得更完美,经常为砚石中的“眼”而苦思冥想,酸甜苦乐之味,一言难尽。
 当初在设计这方《双龙腾飞砚》时,柳新祥只见砚石表面上数落着几颗高低不平的、绿豆大小的黄色小眼,按照原设计图,只能砚石作为一般性砚来创作,可在凿石的过程中,不断有些大小石眼出现,当继续往下“追”时,逐渐有一些漂亮的石眼显露出来了,再用刀轻轻往下铲,眼越铲越多,有的如北斗星辰,有的如群星拱月,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圆的扁的,黄的绿的……天哪,在不到巴掌大的石层中竟然挖出八十多颗石眼!他欣喜若狂,激动得跳起来,那种情景绝不次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双龙腾飞砚》这方珍贵的端砚作品,在二0一一年上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得到评委专家的一致好评荣获金奖,乃是实至名归!
  柳新祥创作每一件作品都会认真仔细地观察砚石的形态,石质、石品、花纹等自身特点,不论大小,不论厚薄,不论砚石坑别,都会巧妙地把它设计制作得更精致,富于作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绝不会粗制滥造。他说:“上帝恩赐给予我们宝贵的砚石资源,我们更要赋予砚石生命,每一件作品都应该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几年来,可以说柳新祥创作的每一方作品,都是经过他精心细致认真构思的结果,而深受广大端砚打收藏投资爱好者的喜爱。共有五十多个题材新颖,设计独特,做工精湛的作品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比金银奖。如《龙啸九天砚》、《畅叙幽情砚》、《封侯图砚》、《千禧迎春砚》、《秋月耕耘归》等等。《中华圣贤经砚》、《披云楼胜景砚》、《中国馆砚》、《鸟巢砚》等作品被广东省博物馆及肇庆博物馆及国内收藏家永久收藏。
 看到他一件件别具一格美轮美奂的端砚精品令人回味我们深受敬佩,他正在引领端砚乃至整个全国砚雕行业想艺术化层次方向发展。如果说小砚石在他的手中都能成为精品,那么雕刻巨砚也同样是他创作的专业特长。

                五、雕刻巨砚   谱写章华
在砚雕创作上,如果说柳新祥用浅雕手法来表现他小而精的仿古砚。鲜明的风格和显露他作品特性,那么雕刻大砚或是巨砚就足以证明了他在砚雕创作中“胆量”越来越大了,从他作品的构思,设计、选题、到雕刻中不难看出他一直在探索新的创作思路,和新的风格,他在创作中充分利用木雕、石雕与玉雕、牙雕等优秀技法与砚雕艺术巧妙地融入到一起,经过再锤炼、吸取、释放,最后成为自己的一大艺术特点形成了自己砚雕门派。而正是这种砚雕艺术影响着柳新祥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迈进。他的脑海里也不断地酝酿、构思出一件令世人震撼的巨作。
 笔者随同摄制组来到柳新祥的制砚车间,有幸地看到他四年前就动工而即将面世的新作——“龙腾盛世砚”。一进门,就看见他的几个弟子正在紧张地雕刻。一件巨大的“鼓型龙腾盛世砚”摆在车间内,令我们感到非常震撼!砚直径220厘米,高95厘米,重约七吨。砚面砚堂宽阔,呈石渠走水池,砚边雕传统夔龙纹饰,砚侧两头各雕虎虎生威的瑞狮首衔环,砚侧采用镂空雕、深雕、通雕、浅浮雕等多种技法雕刻56条祥龙在云中遨游,穿越于祥云之中其中雕9条祥龙突出砚侧20多厘米,凶猛强悍,威严立体效果强烈,群龙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那么,又是何种灵感和冲动促使柳新祥创作这件巨作呢?他在采访时介绍说:“鼓,早在西周时代就已出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华儿女聪明智慧的象征。”从宋代开始就用砚雕的形式来表现鼓的文化,用鼓形造型,是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完美体现。鼓的造型一定会给人新的视觉,美的艺术享受。”其实,创作一件既反映他三十多年砚雕技艺又能成为砚雕艺术精品的端砚巨作,是柳新祥四年前的心愿。作为一名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总应该有自己的一方令人震撼和不同风格特点的作品拿出来,让人们去检验去品鉴啊!但是,到那里去找一块巨大的砚石呢?一大堆问题摆在他的面前。这样的想法才过了两个月,一个令他振奋的消息传来了,在斧柯山一侧的山沟里采石工发现了一件硕大砚石。总重约二十吨,全长500多厘米,最高厚度为150厘米。石质细腻,石上有天然石眼呈现,柳新祥听到消息连夜翻越斧柯山,与采石工同吃同住在山沟,光采此石,用了近一年时间。
 接下来的运输、开料,设计,造型,绘图等他不知费了多少心事,人力、物力、财力开支惊人不说,为了构思出一方好砚形、好题材柳新祥抛开自己的闲及一心一意在书房设计图纸,一张、二十张、五十张、一百张、一张张稿图报废但柳新祥依然不弃不舍,看到自己的丈夫一天天消瘦下来,贤惠的妻子也放下手上的家务活,日夜照顾着他的生活。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龙腾盛世砚”的设计稿图,终于出来了,但雕刻工序是作品的重中之重,如何能突出主题要点达到设计效果呢?柳新祥砸重金把自己的得意弟子等一批技术骨干请过来一同参加他的创作。在雕刻过程中柳新祥与主创师傅们一道:对每一个云纹,每一条龙的布局、结构、层次深浅,等严格把关,每一个工序都将做到尽善尽美。
自二00八年构思设计至今已四年过去了,作品已进入最后“润色”阶段。“龙腾盛世砚”的全部完成仍需一年的时间。目前到工厂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参观者无不为之感到震撼和敬佩,为柳新祥的这件惊世巨作充满信心和期待。
 当我们问及柳新祥对这方巨形“龙腾盛世砚”的期待望值时,他说:“通过这次的创作又使我学到了很多,它能够体现我的艺术水准,我就满足了,这件作品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的价值,因为它不仅仅对我的艺术检验,它能包涵的是一种历史文化价值,是一件艺术品,它是无价的。我别无所求,就是能为弘扬中华民族砚文化,传承砚雕制作技艺,留下一点文化财富,尽一份属于自己的微薄之力。”
                   六、传承技艺  不遗余力
 砚雕艺术,是一门蕴藏着深厚而丰富文化内涵的学科。是一种富有艺术美感的纯手工制作技艺,它通过艺术家敏捷的构思,纯手工精心的制作,用流畅的线条和纹饰技法来表现作品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制砚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始终用丰富的想象来构思设计,然后再用手工精心雕琢,使作品充满一种深邃的文化气息和艺术美感。而随着社会进步文化飞速发展,现代化办公用品已进入到千家万户,电脑已经成为办公室上的打字工具,保持着一千三百多年具有研墨功能的端砚,也被电脑打字所取代,因此,端砚已从使用性粗矿逐渐向艺术欣赏性精雕细刻方向发展了。同时现代人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观也进一步提高,迫切需要造型优美,文化内涵深厚的砚雕艺术精品。而眼下端砚雕刻这一古老艺术在现代年青人眼里,已成为一件不可想象的难事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没有耐心去学习钻研这门传统工艺,他们虽然文化程度高,但绝大数人心境浮躁,追利心切,精细繁杂,脑力劳动强度大,大多数人对传统手工艺望却步,失去耐心。使从事砚雕行业的人才越来越少,产出的作品艺术含量低。另一方面,目前从事端砚砚雕的一大批精英,大多数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制砚高手,但他们年纪已高或因视力不佳而力不从心,有的师傅不得不竭业等等,直接影响着砚雕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柳新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甚至呼吁说:“中国传统砚文化不能丢,砚雕技艺不能失传尽快培养砚雕技艺人才。”
柳新祥一直把传承砚雕技艺,作为他砚雕事业上的一件大事,他不仅说了,而且也实实在在地做了。建厂以来,他以传帮、带及手把手的形式传授雕刻技艺培养出一大批设计、造型、雕刻等各类专业砚雕技术人才。由于篇幅有限,列举几例为证。
杨建华,工艺美术师职称, 从事端砚设计、制作二十多年,“龙腾盛世砚”主创人员。作品精致豪迈奔放。
王立霞,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从事砚雕创作十五年,荣获肇庆市职业技术大赛第三名,肇庆市端砚制作技术能手,光荣称号“龙腾盛世砚”主创人员。
柳飞,工艺美术师职称,“龙腾盛世砚”主创人员作品细腻、线条、流畅,多个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银”奖,大学毕业后继承父业,刻苦钻研作品造型优美,既有传统文化韵味又有新时代气息。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工艺美术金银奖。
朱丽君,从事砚雕制作五年,工艺美术师职称,“龙腾盛世砚”主创人员,擅长精雕细琢,刀法娴熟秀丽。作品清秀儒雅。另外,“龙腾盛世砚”主创人员如黄俊、黄燕洪、柳伟等共五十多人却都是柳新祥一手培养出来,他们在端砚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到了显著成绩。获得了国家及省人事厅颁发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砚雕技师、中级工艺美术师等职称,柳新祥把掌握的端砚知识编写成教材,不但在工厂内为本厂职工开设端砚技艺制作培训班,手把手的指导,而且为各大图书馆捐献书籍在肇庆学院及市内各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生进义务讲授端砚历史文化知识和制作技艺,培养中小学生对端砚的认识和兴趣。十多年来柳新祥自费几下北京、上海、太原等地为全国性的少年儿童义务讲授中国文房四宝历史和承端砚制作技艺,作出了重
献。
                        七、著书立说  弘扬国粹
中国的砚文化当属国粹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族,他凭借其巧夺天工的砚雕艺术和传千古而不巧的坚固特性。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历史,把握着时代的命脉。为传播文化艺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一方砚中巧妙融入了历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篆刻等多种艺术,使砚台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风格。而端砚具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丰富千百年来,历代帝王将相、文武百官、文人墨客、鉴藏巨贾都对端砚给予很高的评价谱写了不朽篇章。砚雕艺术,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每一方砚中融合了艺术家,收藏家、鉴赏家、评论家以及使用者对端砚的高度评价和丰富情感。通过他们的言情表达,抒发他们对端砚的情感,为今天的端砚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事实证明,端砚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不仅有雕刻家的创作,而且与文人的艰辛耕耘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假如唐代李贺没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千古绝句,也就没有今天肇庆端砚业的辉煌。自七十年代末,柳新祥在北京拿出第一方砚修复开始,他就被中国博大精深的砚文化而深深吸引三十多年来他始终把握着历史的命脉在自己的岗位上,担当起历史和社会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他所创作的作品,古朴而厚重,内涵丰富而精深,他创作的每一方作品,几乎都有一段故事,他把白天创作或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创作中的“酸甜苦辣”用笔记录下来,晚上挑灯写作整理,发表文章与人们共享创作乐趣。他在全国、省、市、等相关权威报刊、杂志媒体上发表有关砚文化研究理论文章近百篇,如“《浅论端砚石眼的艺术美》《解读古砚艺术》《端砚鉴赏与收藏》等等,五年中出版了《中国名砚系列—端砚》、《中国砚台收藏问答》《砚风艺韵•柳新祥端砚作品精选》等书籍,用一年时间写下了有史以来第一部以端砚为题材的3D电影文学剧本《紫石凝英》,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有关评审专家的审批,并由北京金牌视界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拍摄,柳新祥为端砚文化作出贡献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赞扬。
我们走进柳新祥的书房,在他的办公台上摆放了几大摞他写的文稿,共有五百多万字一种学者型的气氛尤显突出,除了书架上方满了各种奖状、证书和奖杯外,各类书籍,社会历史、文学艺术、收藏鉴赏、报刊杂志等一有尽有。令人惊叹的事这些文稿完全是他用手写而成的。我们翻开一叠叠写好的文稿,令人肃然起敬,天哪,这些文稿绝大多由他晚间创作的,与摄制组的同事我们翻阅他以端砚为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紫石凝英》文稿,几乎一口气读完了他的故事梗概。他以正在雕制的”龙腾盛世砚“端砚为创作蓝本描写了乾隆年间,乾隆一身酷爱端砚,并在乾清宫上朝时与朝廷众臣共商开采老坑水岩之事,并亲自设计了一张“龙腾盛世砚”的图纸派钦差大臣速奔岭南端州白石村到制砚大师黄纯甫雕刻此砚,剧中真实详细的描写了白石村村民在雕刻及开采老坑岩洞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同时真实再现了开采老坑时如宋代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出以斯珍”的艰辛场景。情节曲折、场面宏大、壮观,故事中把肇庆风景秀丽的七星岩景区,奔腾咆哮的西江羚羊峡,气势宏伟的宋城墙、披云楼,上天恩赐的斧柯山砚坑,钟声悠扬的庆云寺等优美景色纳入镜头中,视觉效果来展现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肇庆,通过让国内外友人了解肇庆,认识肇庆,从而达到宣传端砚,宣传肇庆的目的。柳新祥对端砚和写作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激情,他说:“端砚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端砚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弘扬砚文化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不管是搞端砚创作,还是搞文学创作,柳新祥总是走在别人的前面。并用自己的言行来实现自己的承诺。
是的,随着现代人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人们真的需要一种新的艺术美感和审美观,他们迫切需要从各方面了解端砚文化和艺术,而柳新祥正在从多种角度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粮食和新鲜养份。

八、屡获殊荣、勇攀高峰
如果说柳新祥在三十多年的砚雕艺术生涯中取得了成绩,那么,他得到的荣誉也是当之无愧的。
二00八年初夏,人民大会堂会某议厅内灯火通明,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联合颁发证书,鉴于柳新祥在弘扬和发张我国文房四宝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经首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认定授予他“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同年由中国收藏家协会颁发证书授予柳新祥“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砚雕艺术精英”荣誉称号。
几年来,一大批题材新颖,设计独特的做工精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金银奖,十二件砚雕作品被载入《中华文化名家艺术成就邮票卡纪念珍藏册》。
一本本红彤彤的奖状证书,一件件奖杯,抱在柳新祥的手上显得光彩耀眼,沉甸甸的,而对柳新祥来说,既是荣誉也是鞭策,因为端砚文化深厚而丰富,砚雕艺术内涵深奥,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挖掘。
柳新祥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总是不骄不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技术水准,在工作中,博众之长,补己之短,勇于开拓创新,又不断纳入新的元素,作品古朴而清新,细腻而圆润具有较强“柳门砚派”艺术风格。得到专家学者、文人及收藏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在成绩面前,柳新祥总是淡定之,他说:“我现在只是走出端砚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回想起首从首都到砚都的三十多年历险,令我感慨万千以砚为耕,于端砚结下了不解之缘,终身无悔。一幌三十年过去了,证明三十年前的决策是正确的我爱端砚他抱起一方端砚放在胸前两眼热泪盈眶......。” 柳新祥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在证明这一点。